■楊素華(山東商職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學教授,“青未了·心理工作室”專家顧問團成員)
  21歲的曉靜上大三,最近因為心情特別鬱悶經常曠課。輔導員很擔心她患了抑鬱症而出現危險情況,將她領到我的咨詢室進行咨詢。
  “你什麼情況下不鬱悶或者癥狀減輕?”我想判斷她是不是抑鬱症。
  “爸爸媽媽給我打電話,問我生活費花完了嗎?天冷了,要註意添加衣服,這個時候我就特開心,覺得自己很幸福!”
  這種表現顯然不符合“抑鬱症的判斷標準”,很明顯與父母對她的愛有關。
  曉靜來自於農村,有一個小她9歲的弟弟。據她回憶,在沒有弟弟之前,她是父母、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,她就像一個公主一樣生活得很快樂、很幸福!但自從弟弟降生後,一家人的註意力都轉移了,對弟弟的關愛欣賞之詞溢於言表,而她開始被要求乾家務、帶弟弟,有時弟弟哭了,全家人都會呵斥她,說她不用心;有好吃的、好玩的,首先要滿足弟弟,若有剩下的,大人才會考慮到她。所以,她特別恨弟弟,有時在大人看不見的情況下就會欺負他,可結果會招來更嚴重的訓斥,甚至會挨打。她有時會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,可她長得又很像父親,這些都讓她感到很痛苦、很委屈、很無奈。
  “最近家裡發生什麼事情了嗎?”
  “兩周前,媽媽給我打電話,說弟弟期中考試成績位列班級第三,一家人都很高興,並要獎勵他一臺電腦,問我買哪個牌子的好。我聽後很生氣,我小時候考了好成績,最多買點吃的,或買件新衣服,什麼時候也沒有獎勵過這麼貴重的東西,他們實在太偏心了!”說起這件事,曉靜到現在都無法平靜。
  “除了因為他們的偏心,還有其它什麼原因嗎?譬如,與家庭經濟條件的變化有關嗎?父母對你的經濟支持讓你滿意嗎?”
  “或許吧。現在父母種植大棚蔬菜,收入確實不錯,他們給我的生活費也是很寬裕的。”曉靜似乎輕鬆了很多。
  “不過,有時候我想,他們喜歡弟弟、嫌棄我,或許與我個人有關,我的確不如弟弟可愛,沒有他聰明。”
  “如果你認為自己很優秀,打10分,很差打1分,你現在自我評價多少分?”我發現曉靜可能比較自卑。
  “也就3-4分吧。”曉靜嘆了一口氣,低下了頭。
  “這個分數也說明你有很多優點,咱們一起尋找吧,直到找到20條為止”。
  “20條優點?不可能的!”曉靜瞪大了眼睛,使勁搖了搖了頭。
  “聽說你學習很好,這說明你或者很聰明,或者很勤奮。”
  我首先拋磚引玉,以提高她的自信心。不到20分鐘,就和她一起順利找到了20條優點,她的情緒明顯好了起來,自我評價提高到了6-7分。
  “現在請你理性地想一想,你的父母沒有很高的文化程度,他們或許沒有感覺到對你的傷害。他們忙於農活和家務,還要撫養你們姐弟倆,並供你們上學,從內心裡你是否也感覺到父母其實是很疼愛你的?對於他們對你的教養方式,你是否能理解?”
  曉靜用力點了點頭。我深知一個人只有心裡有了能量,才能做到考慮別人的感受,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。
  送走了曉靜,我陷入了深思。有多少父母知道,在生完第二個孩子之後,只有多考慮第一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多表達對他們的關愛,讓其感受到父母依然很重視他們的存在,才可能不會出現曉靜們的煩惱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“與弟弟爭寵”的女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t87xtul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